L. 課程作為獨立研究領域誕生的標誌是美國學者博位元出版的( )。
A.《課程》B.《學記》C.《大教學論》D.《民主主義與教育》2. 主張把課程評價的重點從“預期的課程結果”轉向“實際的課程結果”,倡導重評價課程產生的“非預期結果”,這種課程與教學評價模式是( )。
A.目標達成評價模式B.目標遊離評價模式C.差異評價模式D.全貌評價模式解答1. 課程作為獨立研究領域誕生的標誌是美國學者博位元出版的(A.《課程》)。
理由:1918 年,美國學者博位元出版了《課程》一書,一般認為這是課程作為獨立研究領域誕生的標誌。
2. 主張把課程評價的重點從“預期的課程結果”轉向“實際的課程結果”,倡導重評價課程產生的“非預期結果”,這種課程與教學評價模式是(B.目標遊離評價模式)。
理由:目標遊離評價模式的主要觀點就是強調評價的重點應從預期的課程結果轉向實際的課程結果,關注非預期的結果。
目標達成評價模式強調預期的目標是否達成。
差異評價模式主要關注個體之間的差異。
全貌評價模式則是對課程的全麵評價。
而題目中描述的特點符合目標遊離評價模式。
識彆題目二、名詞解釋題1.校本課程2.隱性課程三、簡答題1. 簡述啟髮式教學的主要特征。
2. 簡述主體性教學的具體內涵。
西、論述題3. 論述課程(論)與教學(論)的關係。
2.論述情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及做法。
解答以下是為您提供的詳細解答:名詞解釋題:1. 校本課程校本課程是指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
它是在學校本土生成的,既能體現各校的辦學宗旨、學生的特彆需要和本校的資源優勢,又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緊密結合的一種具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的課程。
其產生的理由在於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無法完全滿足不同學校和學生的特殊需求,校本課程能夠更好地適應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促進學校特色的形成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2. 隱性課程隱性課程也稱為潛在課程、隱蔽課程,是指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
它不在課程規劃中反映,不通過正式教學進行,卻對學生的知識、情感、信念、意誌、行為和價值觀等方麵起潛移默化的作用。
比如學校的校風、學風,教師的教育方式、師生關係,校園環境等都可能成為隱性課程的一部分。
簡答題:1. 簡述啟髮式教學的主要特征。
啟髮式教學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主動性: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參與和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
- 引導性:教師通過巧妙的提問、引導和暗示,幫助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 啟發性: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 互動性: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有充分的交流和互動。
- 探索性: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知識,而不是被動接受現成的結論。
2. 簡述主體性教學的具體內涵。
主體性教學的具體內涵包括:- 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要圍繞學生的需求和發展展開。
- 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自主地進行思考、探究和實踐。
- 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服務。
-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具備獨立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論述題:1. 論述課程(論)與教學(論)的關係。
課程論與教學論的關係是教育領域中一個重要且複雜的議題,主要存在以下幾種觀點:(1)大教學論觀點這種觀點認為教學包含課程,課程是教學的一部分。
教學是上位概念,課程是教學內容的安排和進程。
在這種觀點下,課程被視為教學活動中的一個要素,教學的範圍更廣,涵蓋了課程的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方麵。
(2)大課程論觀點此觀點主張課程涵蓋教學,教學是課程的實施過程。
課程是上位概念,教學是課程的具體實施方式。
課程不僅包括教學內容,還包括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資源的開發、課程的組織和管理等,教學則是按照課程的要求進行的活動。
(3)相互獨立論認為課程論和教學論是相互獨立的兩個領域,各自有其獨特的研究對象、理論體係和研究方法。
課程論主要研究課程的設計、編製和評價等問題,而教學論則側重於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等方麵的研究。
(4)相互關聯論課程與教學相互關聯,二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絡。
課程的設計和實施離不開教學,教學的開展需要依據課程的目標和內容。
課程為教學提供了方向和內容框架,教學則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途徑和手段。
綜上所述,課程論與教學論的關係不是簡單的包含或獨立,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
在教育實踐中,應將兩者有機結合,以實現更好的教育效果。
2. 論述情境課程與教學的主張及做法。
情境課程與教學主張通過創設具有真實感和生動性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和探索,以提高學習效果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其主要主張包括:- 強**境的真實性:情境應儘可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現實,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絡。
- 以問題為導向:在情境中設置有意義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
- 促進學生的體驗和參與: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情境中,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方式獲得首接經驗和感受。
- 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僅關注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創新思維、合作能力和情感態度等綜合素養。
在實踐中的做法有:- 創設多樣化的情境:可以是生活情境、實驗情境、故事情境、模擬情境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選擇合適的情境類型。
- 利用多媒體資源: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手段豐富情境的呈現方式,增強情境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情境中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探究空間,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決方案。
- 組織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小組**同探討情境中的問題,培養合作交流能力。
- 及時反饋和評價:對學生在情境中的表現進行及時的反饋和評價,幫助他們總結經驗,不斷改進。
通過情境課程與教學的實施,可以使學習更加生動有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